文/你史不史啊一問起我國的國土面積,想必大家都能脫口而出。其實自堯舜禹時代一來,直到近代,我國歷史上的疆域經歷了大大小小無數次的分割和合併。雖然現在我國已經是領土面積第三大國,卻仍舊比不上我國歷史上疆域最為龐大的時期。
那麼中國古代王朝的疆域大小是由什麼決定的呢?為什麼有的朝代能遠到西域,有的朝代只能偏安一隅?且聽小編娓娓道來。
首先明確一點,中國古代的大部分王朝已經把控制範圍達到了核心地區(宋前是關中,宋後是華北、江淮和江南,明清又增加了兩湖)控制能力的最大邊界。元朝時期的疆域
而一個王朝對於疆域的控制能力是不同的,並不是說新的朝代就一定能夠繼承前朝所有的疆域範圍。王朝控制疆域的大小往往需要考慮這幾個層面:
第一,軍事把握和成本;
第二,徵收賦稅和其他物資的能力;
第三,設州立縣的行政管理成本;
第四,在面對無法戰勝的強敵時候是否有最大意義上的必要性(這種戰勝不僅僅是軍事意義上的)。
總結起來,就是軍事投射能力、財政成本、政製成本以及防禦必要性四點的綜合考量決定了疆域的大小。
第一點比較好理解,就是能不能有把握打贏,打贏要花的代價是不是合算,打贏是不是絕對必要,這樣算下來,漠北蒙古在大清之前(大清是很特殊的王朝,戰略需求和之前的王朝都很不相同,所以它把中國的控制範圍已經極限化了)是沒必要去佔領的。清朝時期的疆域
第二點也很好理解,還是蒙古,關外不是不能種地(雖然會水土退化什麼的,但古代人不是這麼想問題的),但是糧食賦稅運回關內成本非常高(不僅僅是經濟成本,其實有鐵路以前,關內就是剝削關外的態勢,但是納入賦稅徵收體系很麻煩,要付出很多人力物力和政治資源),不過清末有了鐵路以後,成本大降,內蒙古也就從政治上的地盤轉而有了經濟意義,同樣的情況還有東北,可以說,沒有近代技術,就沒有東北社會。
第三點,在民族情況複雜、內地治理的套路不容易搬用成功的情況下,設州立縣不見得可行、合算。要知道一個古代集權王朝搞出很多地方性政制是要出事的,但是內地州縣那套顯然在越過傳統核心地區的時候會出很多問題,弄不好就是反受其害(大清在這一點上最成功,其他王朝么,只能說呵呵了)。
第四點,古代戰爭沒有什麼一定能打贏之說,其實很大程度上真的看運氣,比如面對漠北部落,緬甸叢林高地部落,打不贏是常態,那麼防禦前線能夠維持到哪裡就決定邊界在哪裡。其實雲南的出現一開始就是這樣,明代雲南的軍州比民州還多,主要就是一個防禦性的邊界省份,那時候山西也差不多。帝王往往出於政治目的對於領土擴張有他自己的考慮
應當說,第一點和第四點是宋明清三朝邊疆政區形成最大的理由,第一點是元和唐以及唐以前邊疆政區形成的最大理由,而二、三兩點是每個王朝都要考慮的問題。
古代社會想要真正利用全國所有資源是不現實的,其實每一個王朝真正依賴的只有一個或幾個核心地區。當然,越往後,這種核心地區越多,比如清代其實利用全國各地資源的能力就已經比較完善了。但是,其實國土的很大一部分依然是防禦性,也就是為了拱衛核心地區而存在,因此那些地區經濟上的考量並不是首要的。
比如閩浙山區的墾殖,雖然我們有時候會講那裡一開始是殖民地什麼的,但其實和近代經濟上的殖民地差別很大,很多山區開墾其實政治意義遠大於經濟意義,像閩、黔、滇,宋元明開始大力發展,其實主要是為了供養那裡的防禦體系,對中央地區而言,幾乎不指望它們貢獻什麼(當然,雲南後來發現了銀礦,這成為雲南特殊的經濟價值,因此滇雖然地理上更加邊緣,但是要比黔發達)。明朝時期的疆域
從這點講,每一個王朝除了特別爛的,幾乎都是他們當時上述四點考量下的最優方案。所以歷史上經常有王朝主動放棄一大塊前朝領土的情況,其實沒必要指責,控制領土是要花很大代價的,王朝的存續才是每一朝考慮維持多大領土首先要考慮的問題。
總體而言,古代社會疆域的首要考慮並非經濟因素。第二點其實是屬於財政,而不是單純的經濟,主要還是一個政治制度層面的考量,所以我們經常看到古代王朝明明知道江南富庶,關外富庶等等,就是不去開發。
事實上,古代社會維持一個超大疆域是不現實的,歷史上的超大帝國崩潰起來都非常快,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能維持超大疆域的政權模式,其實是近代本土+貿易線+近代通訊和交通技術+殖民地這種模式,而中國古代是做不到的。男兒何不帶吳鉤,收取關山五十州
更多精彩請關注「你史不史啊」,如有不足之處還請批評指正,敬請留言,必定認真回復!謝謝!
文中圖片來源自網路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
對於國家來說疆域真的越大越好嗎?看古代帝王是如何考量的
文/你史不史啊
一問起我國的國土面積,想必大家都能脫口而出。其實自堯舜禹時代一來,直到近代,我國歷史上的疆域經歷了大大小小無數次的分割和合併。雖然現在我國已經是領土面積第三大國,卻仍舊比不上我國歷史上疆域最為龐大的時期。
那麼中國古代王朝的疆域大小是由什麼決定的呢?為什麼有的朝代能遠到西域,有的朝代只能偏安一隅?且聽小編娓娓道來。
首先明確一點,中國古代的大部分王朝已經把控制範圍達到了核心地區(宋前是關中,宋後是華北、江淮和江南,明清又增加了兩湖)控制能力的最大邊界。
元朝時期的疆域
而一個王朝對於疆域的控制能力是不同的,並不是說新的朝代就一定能夠繼承前朝所有的疆域範圍。王朝控制疆域的大小往往需要考慮這幾個層面:
第一,軍事把握和成本;
第二,徵收賦稅和其他物資的能力;
第三,設州立縣的行政管理成本;
第四,在面對無法戰勝的強敵時候是否有最大意義上的必要性(這種戰勝不僅僅是軍事意義上的)。
總結起來,就是軍事投射能力、財政成本、政製成本以及防禦必要性四點的綜合考量決定了疆域的大小。
第一點比較好理解,就是能不能有把握打贏,打贏要花的代價是不是合算,打贏是不是絕對必要,這樣算下來,漠北蒙古在大清之前(大清是很特殊的王朝,戰略需求和之前的王朝都很不相同,所以它把中國的控制範圍已經極限化了)是沒必要去佔領的。
清朝時期的疆域
第二點也很好理解,還是蒙古,關外不是不能種地(雖然會水土退化什麼的,但古代人不是這麼想問題的),但是糧食賦稅運回關內成本非常高(不僅僅是經濟成本,其實有鐵路以前,關內就是剝削關外的態勢,但是納入賦稅徵收體系很麻煩,要付出很多人力物力和政治資源),不過清末有了鐵路以後,成本大降,內蒙古也就從政治上的地盤轉而有了經濟意義,同樣的情況還有東北,可以說,沒有近代技術,就沒有東北社會。
第三點,在民族情況複雜、內地治理的套路不容易搬用成功的情況下,設州立縣不見得可行、合算。要知道一個古代集權王朝搞出很多地方性政制是要出事的,但是內地州縣那套顯然在越過傳統核心地區的時候會出很多問題,弄不好就是反受其害(大清在這一點上最成功,其他王朝么,只能說呵呵了)。
第四點,古代戰爭沒有什麼一定能打贏之說,其實很大程度上真的看運氣,比如面對漠北部落,緬甸叢林高地部落,打不贏是常態,那麼防禦前線能夠維持到哪裡就決定邊界在哪裡。其實雲南的出現一開始就是這樣,明代雲南的軍州比民州還多,主要就是一個防禦性的邊界省份,那時候山西也差不多。
帝王往往出於政治目的對於領土擴張有他自己的考慮
應當說,第一點和第四點是宋明清三朝邊疆政區形成最大的理由,第一點是元和唐以及唐以前邊疆政區形成的最大理由,而二、三兩點是每個王朝都要考慮的問題。
古代社會想要真正利用全國所有資源是不現實的,其實每一個王朝真正依賴的只有一個或幾個核心地區。當然,越往後,這種核心地區越多,比如清代其實利用全國各地資源的能力就已經比較完善了。但是,其實國土的很大一部分依然是防禦性,也就是為了拱衛核心地區而存在,因此那些地區經濟上的考量並不是首要的。
比如閩浙山區的墾殖,雖然我們有時候會講那裡一開始是殖民地什麼的,但其實和近代經濟上的殖民地差別很大,很多山區開墾其實政治意義遠大於經濟意義,像閩、黔、滇,宋元明開始大力發展,其實主要是為了供養那裡的防禦體系,對中央地區而言,幾乎不指望它們貢獻什麼(當然,雲南後來發現了銀礦,這成為雲南特殊的經濟價值,因此滇雖然地理上更加邊緣,但是要比黔發達)。
明朝時期的疆域
從這點講,每一個王朝除了特別爛的,幾乎都是他們當時上述四點考量下的最優方案。所以歷史上經常有王朝主動放棄一大塊前朝領土的情況,其實沒必要指責,控制領土是要花很大代價的,王朝的存續才是每一朝考慮維持多大領土首先要考慮的問題。
總體而言,古代社會疆域的首要考慮並非經濟因素。第二點其實是屬於財政,而不是單純的經濟,主要還是一個政治制度層面的考量,所以我們經常看到古代王朝明明知道江南富庶,關外富庶等等,就是不去開發。
事實上,古代社會維持一個超大疆域是不現實的,歷史上的超大帝國崩潰起來都非常快,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能維持超大疆域的政權模式,其實是近代本土+貿易線+近代通訊和交通技術+殖民地這種模式,而中國古代是做不到的。
男兒何不帶吳鉤,收取關山五十州
更多精彩請關注「你史不史啊」,如有不足之處還請批評指正,敬請留言,必定認真回復!謝謝!
文中圖片來源自網路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