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
我斷沒有想到,作為一名產科醫生,我會在生娃那天受到了來自科室護士姐姐的鄙視。
先普及一下產科病房最常見的生娃鄙視鏈:順產的看不上剖宮產的,而自然分娩的說打無痛的等於沒生過。唉,我只想說女人何必為難女人。
臨近預產期前一周,我的胎心監護出現了異常,B超提示羊水少。我被同事留下來進行了吸氧、補液、監測血壓等一系列干預之後,胎心監護恢復正常,臍血流值、胎動也都在正常範圍之內,我就回家繼續待產。因為深知孕晚期的瞬息多變,所以我堅持每天到醫院進行補液、吸氧、胎心監護。直到第四天複查B超提示羊水量回升達到正常低值,胎心監護正常,我才放下心來。
我天真地以為我可以等到宮縮自然發動起來,可是當天晚上頻繁的胎動以及胎動時的腹痛讓我緊張起來,一次又一次地摸肚子來檢查有無宮縮,得到的結論都是肚子軟、肚子軟……我的直覺告訴我,「寶寶可能不安全」,這樣的想法使我之前的緊張不安升級為恐懼。所以說懂得太多,有時不見得是好事。從第一次胎心監護異常,B超提示羊水少開始,我就再也沒有睡過一個安穩的覺。怎麼辦呢,當然是收拾東西去醫院了。
2
到了醫院,胎心監護正常、B超提示羊水少(羊水指數5.0),同事建議我辦入院手續,並安排第二天早上做OCT試驗(OCT試驗是利用催產素人為誘導宮縮,暨以觀察胎心率與宮縮關係變化,進而推測胎盤機能的試驗。看不懂吧,通俗地講就是用小劑量的縮宮素誘導宮縮,對於胎兒,媽媽的一次宮縮就好比遇上一次地震,OCT催產就是分析地震前、地震時、地震後胎兒的胎心變化。)
接下來又是一個不眠之夜,隔壁床男家屬的呼嚕聲讓我的焦慮愈演愈烈。終於等到了天亮,我洗漱完畢,喝了點粥,就去產房做OCT試驗。宮縮很快被調動起來,第一個20分的胎心監護變異差,無加速,第二次胎心監護變異小,無加速,簡而言之就是兩次胎心監護都不理想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剖宮產吧,寶寶安全第一。這裡不得不吐槽一下,那些曾經告訴過我剖宮產術一點都不疼的人,你們是認真的嗎?
我,一個深知剖宮產術所有併發症的人,躺在手術室床上一遍一遍地默念活著真好。此處略顯矯情,但誰讓我懂這麼多呢?想想自己平時雖然達不到古人懸壺濟世的高度,但是像我這樣正直良善、努力上進的人自然會有好運眷顧。當然一切如我所願,整個手術過程很順利。這裡一定要誇誇我們醫院的麻醉師,反正從打麻醉開始到手術結束,我一丁點兒疼都沒感受到。
此處請做過剖宮產術的人回憶一下,事情到這裡就真的結束了嗎?剖宮產術真的這麼神奇嗎?不要告訴我,你們只能想起自己曾經變胖過邋遢過,「一孕傻三年」可不是這麼玩的。拔尿管、翻身、下床活動比起術後的宮縮痛和按壓子宮的酸爽就不值一提了,那滋味足夠我回味一輩子了。
到了晚上,一個再平常不過的護士床旁交接班,我很熟悉的護士姐姐來到我的床前,一邊念叨為什麼不試產,一邊用強勁有力的手按壓我的子宮,絲毫不理會我的哀求—「不要按我的肚子,我子宮收縮得很好」。住院期間,除了享受到同事們的關心和照顧,也感受到了來自他們的鄙視——為什麼那麼輕易就放棄了順產呢?
3
事實上,從懷孕到生,我很少考慮自己的因素,都是以娃的安全為主,這應該是每個准媽媽做選擇的標準。後來得知我是屬於羊水過少、臍繞頸、臍扭轉的情況,我越發覺得當時的自己是做了最正確的選擇。
那麼到底順產好還是剖宮產好?據報道中國大陸的剖宮產率為54.5%,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調整即開放二胎,重複剖宮產率已然成為剖宮產的主要指征之一。高剖宮產率帶來的負面影響開始凸顯,如嚴重的產後出血、胎盤植入甚至子宮切除等。看到這裡,可能會有很多人站在順產這邊了。
是的,順產是最自然、最好的分娩方式。順產產道的擠壓,有利於新生兒出生後建立自主呼吸。減少羊水、胎糞的吸入,併發症發生幾率遠低於剖宮產,媽媽產後恢復的速度也比剖宮產快得多。但是在媽媽和寶寶的情況不適合順產時,比如絕對頭盆不稱、產道異常、臍帶脫垂、胎兒宮內缺氧等情況,應該優先選擇剖宮產。所以順產還是剖宮產,不是一道單純的選擇題,要根據孕婦和胎兒的實際情況而定。
4
可能又有人要問了:我一胎做了剖宮產手術,那麼二胎是不是還得做呢。首先對於有足月剖宮產史的婦女來說,計劃妊娠是非常重要的,目前大家公認的是剖宮產術後2—3年為子宮切口癒合的最佳時期,也是剖宮產術後再次妊娠的最佳時期。也就是說如果你一胎做了剖宮產手術,那麼隔2—3年再要二胎吧。近年來剖宮產術後再孕陰道分娩進入白熱化,如果二胎有陰道試產意願的,你要選擇有條件進行監測的醫院進行孕前、孕期以及分娩期的管理指導。同時也要做好隨時中轉剖宮產手術的準備。
分娩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,影響因素眾多。分娩過程往往瞬息萬變,且涉及到母兒兩條生命。有的孕媽媽在孕期看到一些關於分娩意外的新聞報道,都會不寒而慄,對分娩方式更加充滿疑惑。最後,作為一個產科小大夫,我還是建議,在保證母嬰安全的前提下,能順產則順產,如果有條件打無痛,一定要打。遇見特殊情況,即便家裡有擅長經驗論的老人,都一定要聽產科醫生的,命最重要。作者簡介Suzy倩,新晉寶媽,一個奮戰在基層的產科小大夫。本文完。本號自2019年10月20日起已經推出了有償徵稿活動(需原創首發稿),稿費標準請戳 一個盤了一年的想法,終於可以付諸行動了
一個產科醫生的自述:生娃那天我被同事鄙視了
1
我斷沒有想到,作為一名產科醫生,我會在生娃那天受到了來自科室護士姐姐的鄙視。
先普及一下產科病房最常見的生娃鄙視鏈:順產的看不上剖宮產的,而自然分娩的說打無痛的等於沒生過。唉,我只想說女人何必為難女人。
臨近預產期前一周,我的胎心監護出現了異常,B超提示羊水少。我被同事留下來進行了吸氧、補液、監測血壓等一系列干預之後,胎心監護恢復正常,臍血流值、胎動也都在正常範圍之內,我就回家繼續待產。因為深知孕晚期的瞬息多變,所以我堅持每天到醫院進行補液、吸氧、胎心監護。直到第四天複查B超提示羊水量回升達到正常低值,胎心監護正常,我才放下心來。
我天真地以為我可以等到宮縮自然發動起來,可是當天晚上頻繁的胎動以及胎動時的腹痛讓我緊張起來,一次又一次地摸肚子來檢查有無宮縮,得到的結論都是肚子軟、肚子軟……我的直覺告訴我,「寶寶可能不安全」,這樣的想法使我之前的緊張不安升級為恐懼。所以說懂得太多,有時不見得是好事。從第一次胎心監護異常,B超提示羊水少開始,我就再也沒有睡過一個安穩的覺。怎麼辦呢,當然是收拾東西去醫院了。
2
到了醫院,胎心監護正常、B超提示羊水少(羊水指數5.0),同事建議我辦入院手續,並安排第二天早上做OCT試驗(OCT試驗是利用催產素人為誘導宮縮,暨以觀察胎心率與宮縮關係變化,進而推測胎盤機能的試驗。看不懂吧,通俗地講就是用小劑量的縮宮素誘導宮縮,對於胎兒,媽媽的一次宮縮就好比遇上一次地震,OCT催產就是分析地震前、地震時、地震後胎兒的胎心變化。)
接下來又是一個不眠之夜,隔壁床男家屬的呼嚕聲讓我的焦慮愈演愈烈。終於等到了天亮,我洗漱完畢,喝了點粥,就去產房做OCT試驗。宮縮很快被調動起來,第一個20分的胎心監護變異差,無加速,第二次胎心監護變異小,無加速,簡而言之就是兩次胎心監護都不理想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剖宮產吧,寶寶安全第一。這裡不得不吐槽一下,那些曾經告訴過我剖宮產術一點都不疼的人,你們是認真的嗎?
我,一個深知剖宮產術所有併發症的人,躺在手術室床上一遍一遍地默念活著真好。此處略顯矯情,但誰讓我懂這麼多呢?想想自己平時雖然達不到古人懸壺濟世的高度,但是像我這樣正直良善、努力上進的人自然會有好運眷顧。當然一切如我所願,整個手術過程很順利。這裡一定要誇誇我們醫院的麻醉師,反正從打麻醉開始到手術結束,我一丁點兒疼都沒感受到。
此處請做過剖宮產術的人回憶一下,事情到這裡就真的結束了嗎?剖宮產術真的這麼神奇嗎?不要告訴我,你們只能想起自己曾經變胖過邋遢過,「一孕傻三年」可不是這麼玩的。拔尿管、翻身、下床活動比起術後的宮縮痛和按壓子宮的酸爽就不值一提了,那滋味足夠我回味一輩子了。
到了晚上,一個再平常不過的護士床旁交接班,我很熟悉的護士姐姐來到我的床前,一邊念叨為什麼不試產,一邊用強勁有力的手按壓我的子宮,絲毫不理會我的哀求—「不要按我的肚子,我子宮收縮得很好」。住院期間,除了享受到同事們的關心和照顧,也感受到了來自他們的鄙視——為什麼那麼輕易就放棄了順產呢?
3
事實上,從懷孕到生,我很少考慮自己的因素,都是以娃的安全為主,這應該是每個准媽媽做選擇的標準。後來得知我是屬於羊水過少、臍繞頸、臍扭轉的情況,我越發覺得當時的自己是做了最正確的選擇。
那麼到底順產好還是剖宮產好?據報道中國大陸的剖宮產率為54.5%,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調整即開放二胎,重複剖宮產率已然成為剖宮產的主要指征之一。高剖宮產率帶來的負面影響開始凸顯,如嚴重的產後出血、胎盤植入甚至子宮切除等。看到這裡,可能會有很多人站在順產這邊了。
是的,順產是最自然、最好的分娩方式。順產產道的擠壓,有利於新生兒出生後建立自主呼吸。減少羊水、胎糞的吸入,併發症發生幾率遠低於剖宮產,媽媽產後恢復的速度也比剖宮產快得多。但是在媽媽和寶寶的情況不適合順產時,比如絕對頭盆不稱、產道異常、臍帶脫垂、胎兒宮內缺氧等情況,應該優先選擇剖宮產。所以順產還是剖宮產,不是一道單純的選擇題,要根據孕婦和胎兒的實際情況而定。
4
可能又有人要問了:我一胎做了剖宮產手術,那麼二胎是不是還得做呢。首先對於有足月剖宮產史的婦女來說,計劃妊娠是非常重要的,目前大家公認的是剖宮產術後2—3年為子宮切口癒合的最佳時期,也是剖宮產術後再次妊娠的最佳時期。也就是說如果你一胎做了剖宮產手術,那麼隔2—3年再要二胎吧。近年來剖宮產術後再孕陰道分娩進入白熱化,如果二胎有陰道試產意願的,你要選擇有條件進行監測的醫院進行孕前、孕期以及分娩期的管理指導。同時也要做好隨時中轉剖宮產手術的準備。
分娩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,影響因素眾多。分娩過程往往瞬息萬變,且涉及到母兒兩條生命。有的孕媽媽在孕期看到一些關於分娩意外的新聞報道,都會不寒而慄,對分娩方式更加充滿疑惑。最後,作為一個產科小大夫,我還是建議,在保證母嬰安全的前提下,能順產則順產,如果有條件打無痛,一定要打。遇見特殊情況,即便家裡有擅長經驗論的老人,都一定要聽產科醫生的,命最重要。
作者簡介
Suzy倩,新晉寶媽,一個奮戰在基層的產科小大夫。
本文完。本號自2019年10月20日起已經推出了有償徵稿活動(需原創首發稿),稿費標準請戳 一個盤了一年的想法,終於可以付諸行動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