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了更好地了解傳統文化,蒙古國非常重視國家的考古發掘工作,早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,蒙古國就開始了對境內部分歷史遺迹的考古發掘。但是在考古過程中,蒙古國卻遇到了一個瓶頸,那就是不認識自己祖先的文字。
比如1953年,在蒙古國北部的庫蘇古爾省,發現了一處元朝時期的歷史遺迹。經過蒙古國考古人員的發掘之後,一批珍貴的文物隨之出土。在所有文物中,最引人注目的當屬一塊石碑。這塊石碑高144厘米,寬78厘米,厚20厘米,上面刻有兩種文字,分別為漢字和傳統蒙古文。
其中漢字268個,分別是抬頭五個大字,以及右側12行小字。傳統蒙古文只有三行,刻在石碑的左側。這塊石碑出土後,發生了一件很尷尬的事,當地人只能分辨兩種文字的類型,但表達了什麼內容,他們卻不得而知。最後沒辦法,還是找了相關懂得漢文和傳統蒙古文的專家,才搞清石碑的具體內容。
原來這是一件蒙古帝國時代,為蒙哥汗祈福的石碑。蒙哥是成吉思汗之孫,托雷的長子,忽必烈的哥哥,1209年生於漠北草原,1251年繼位蒙古大汗。蒙哥在位期間,勵精圖治,收服了高麗,滅亡了大理,只是沒有滅亡南宋,最後於1259年,死在了四川東釣魚山下。
這塊石碑立於1257年,也就是蒙哥去世前兩年,立碑人名叫八立托,是成吉思汗的外孫,斡亦剌部首領忽都合別乞之孫,脫劣勒赤與成吉思汗女扯扯干公主次子,和蒙哥的關係為表兄弟,後來八立托又娶了悉基公主為妻,成了皇室駙馬。1257年,為了祝福蒙哥壽辰,以及率軍南征,八立托在其夏營地德勒格爾木倫河附近,建了一座寺廟,並立碑為蒙哥汗祈福祝壽。
碑文抬頭五個大字為「釋迦院碑記」,蒙文具體內容為:「祝蒙哥合罕萬壽無疆,願此福分蔭及子孫後代,八立托立碑」。漢文損壞的文字較多,提到了釋迦院的原址,本在長安,庫蘇古爾地區的釋迦院相當於重建,其他內容基本也是祈福國泰民安,以及對蒙哥的祝福。最後立碑時間為「丁巳(蒙哥汗七年,1257)季夏中旬後五日,立碑人「駙馬八立托,公主」。
值得一提的是,1257年,南宋仍然存在,而這塊石碑卻用蒙古文和漢文兩種文字書寫,這著實有點奇怪,但仔細一想,也不足為奇。因為早在1234年,蒙古滅金後,淮河以北地區已被蒙古大軍控制,這就使得他們可以廣泛接觸中原文化,用兩種文字書寫,也間接說明了當時的一些蒙古貴族已經接受了中原文化。
如今,石碑被收藏在蒙古國家博物館,是研究斡亦剌歷史和宗教信仰的珍貴資料,也是今存為數不多,彌足珍貴的早期蒙古文字實物資料之一。不過長期以來,蒙古國當地人卻看不懂石碑的內容。看不懂漢字,並不奇怪,因為自從脫離中國之後,蒙古國當地和中國有關的文化元素基本被破壞殆盡,但看不懂傳統蒙古文就有些奇怪了。
傳統蒙古文又叫做回鶻式蒙古文,自1204年成吉思汗崛起之後創製,一直是蒙古族的傳統文字。我國的蒙古族一直使用回鶻式蒙古文,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。但外蒙脫離中國後,由於受到蘇聯的影響,開始使用以斯拉夫字母為基礎創製的西里爾蒙古文,全面拋棄了祖宗的文字。西里爾蒙古文又叫做斯拉夫蒙古文,外來辭彙較多,可以從左向右橫寫,方便排版,但同時也沒有了傳統蒙古文書寫迅速,兼顧不同方言的優點。而且和傳統蒙古文相比,西里爾蒙古文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有著非常不利的影響,就比如這塊石碑,蒙古國當地人看不懂,我們中國人卻看得懂。為了消除這種不利影響,近年來,蒙古國一直在推廣傳統蒙古文的使用,不過推廣文字並不是一蹴而就的,蒙古國如想全面恢復傳統蒙古文,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
蒙古國出土一石碑,上書兩種文字,當地人看不懂,中國人卻看得懂
為了更好地了解傳統文化,蒙古國非常重視國家的考古發掘工作,早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,蒙古國就開始了對境內部分歷史遺迹的考古發掘。但是在考古過程中,蒙古國卻遇到了一個瓶頸,那就是不認識自己祖先的文字。
比如1953年,在蒙古國北部的庫蘇古爾省,發現了一處元朝時期的歷史遺迹。經過蒙古國考古人員的發掘之後,一批珍貴的文物隨之出土。在所有文物中,最引人注目的當屬一塊石碑。這塊石碑高144厘米,寬78厘米,厚20厘米,上面刻有兩種文字,分別為漢字和傳統蒙古文。
其中漢字268個,分別是抬頭五個大字,以及右側12行小字。傳統蒙古文只有三行,刻在石碑的左側。這塊石碑出土後,發生了一件很尷尬的事,當地人只能分辨兩種文字的類型,但表達了什麼內容,他們卻不得而知。最後沒辦法,還是找了相關懂得漢文和傳統蒙古文的專家,才搞清石碑的具體內容。
原來這是一件蒙古帝國時代,為蒙哥汗祈福的石碑。蒙哥是成吉思汗之孫,托雷的長子,忽必烈的哥哥,1209年生於漠北草原,1251年繼位蒙古大汗。蒙哥在位期間,勵精圖治,收服了高麗,滅亡了大理,只是沒有滅亡南宋,最後於1259年,死在了四川東釣魚山下。
這塊石碑立於1257年,也就是蒙哥去世前兩年,立碑人名叫八立托,是成吉思汗的外孫,斡亦剌部首領忽都合別乞之孫,脫劣勒赤與成吉思汗女扯扯干公主次子,和蒙哥的關係為表兄弟,後來八立托又娶了悉基公主為妻,成了皇室駙馬。1257年,為了祝福蒙哥壽辰,以及率軍南征,八立托在其夏營地德勒格爾木倫河附近,建了一座寺廟,並立碑為蒙哥汗祈福祝壽。
碑文抬頭五個大字為「釋迦院碑記」,蒙文具體內容為:「祝蒙哥合罕萬壽無疆,願此福分蔭及子孫後代,八立托立碑」。漢文損壞的文字較多,提到了釋迦院的原址,本在長安,庫蘇古爾地區的釋迦院相當於重建,其他內容基本也是祈福國泰民安,以及對蒙哥的祝福。最後立碑時間為「丁巳(蒙哥汗七年,1257)季夏中旬後五日,立碑人「駙馬八立托,公主」。
值得一提的是,1257年,南宋仍然存在,而這塊石碑卻用蒙古文和漢文兩種文字書寫,這著實有點奇怪,但仔細一想,也不足為奇。因為早在1234年,蒙古滅金後,淮河以北地區已被蒙古大軍控制,這就使得他們可以廣泛接觸中原文化,用兩種文字書寫,也間接說明了當時的一些蒙古貴族已經接受了中原文化。
如今,石碑被收藏在蒙古國家博物館,是研究斡亦剌歷史和宗教信仰的珍貴資料,也是今存為數不多,彌足珍貴的早期蒙古文字實物資料之一。不過長期以來,蒙古國當地人卻看不懂石碑的內容。看不懂漢字,並不奇怪,因為自從脫離中國之後,蒙古國當地和中國有關的文化元素基本被破壞殆盡,但看不懂傳統蒙古文就有些奇怪了。
傳統蒙古文又叫做回鶻式蒙古文,自1204年成吉思汗崛起之後創製,一直是蒙古族的傳統文字。我國的蒙古族一直使用回鶻式蒙古文,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。但外蒙脫離中國後,由於受到蘇聯的影響,開始使用以斯拉夫字母為基礎創製的西里爾蒙古文,全面拋棄了祖宗的文字。西里爾蒙古文又叫做斯拉夫蒙古文,外來辭彙較多,可以從左向右橫寫,方便排版,但同時也沒有了傳統蒙古文書寫迅速,兼顧不同方言的優點。而且和傳統蒙古文相比,西里爾蒙古文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有著非常不利的影響,就比如這塊石碑,蒙古國當地人看不懂,我們中國人卻看得懂。為了消除這種不利影響,近年來,蒙古國一直在推廣傳統蒙古文的使用,不過推廣文字並不是一蹴而就的,蒙古國如想全面恢復傳統蒙古文,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